我最近被花小猪频繁出现在短文阅读平台的广告搞得很烦。几次手残点开,内容千篇一律,仿其东家滴滴的早年营销策略,宣称新人可0元打车,并提供大量补贴和优惠票券,还规定邀请新人可获几十上百甚至破千的现金奖励,并仿效拼多多的社交裂变营销,力邀新人拼单,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单数,邀人可获一定奖励。在烧钱式补贴、邀请式营销模式推动下,从遍布各大平台的广告可知,花小猪不满足于下沉市场,已转向一二线城市。
不过就从广告令人厌烦的角度而言,花小猪着实激起了受众的反感:仅仅上线一个月,就被全国各地众多交通监管部门约谈,遭到官方“不合规运营”和消费者“质量差劣”的双重围堵,面临着被迫叫停的危机。
在研究一番大致情况后,我先放出话:花小猪试图复制已经成功的营销策略,注定要失败。
原因为何,请随我来。
受众已了解的策略,重复使用有危险
故老相传,一姓不再兴。同一套策略,有人先用就会近水楼台先得月,比如滴滴打车,以烧钱方式投入血本,占领下沉市场,收获消费者注意力和关注度,利用心理弱点切入消费者偏好,从而建立品牌信誉,吸引受众下单。
同理,拼多多最早开展社交裂变营销模式,带头利用下沉市场的受众高度抱团性、高度凝聚性来吸引消费者下单、拼单并邀请更多人获利作为营销主要方针,很快打开下沉市场这块风生水起之地。
而作为后起之秀,花小猪面对的是一个自主流量和空余份额都所剩无几的市场,而下沉市场这块蛋糕,也被瓜分大半,剩下部分不多,进行市场调查、策略研究和受众归类,耗费时间和资源之后,市场所剩份额或将被瓜分殆尽。
最高效、快速的办法,就是模仿距自家品牌关系最近、最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,建立与之相似的营销模式,或综合多种营销方针,以最快速、最节省资源的方式收割流量、赚取红利。由此,花小猪作为滴滴旗下新品牌,同时采用老东家和在下沉市场大行其道的拼多多的营销策略,大张旗鼓行动,以求把品牌公关推广向任何潜在的用户。
只是,滴滴打车和拼多多的策略使用时间较早,已经为消费者和用户看出其运作方式和流程,正所谓“同一陷阱不会跌倒第二次”,即使会真香,也会多几分提防,不会像最初遭遇滴滴的推广补贴和拼多多的拼单获利那样趋之若鹜。
更成问题的是,由于滴滴打车和拼多多当年营销策略草创,存在诸多问题,随着经营流程和手段逐渐完善,这些问题也一一曝光,不过基于两家品牌及时建立信誉和推广公关手段的完成度,还不会成为自身危机的爆点;而后来效仿的花小猪,会直接面对已经对这些缺点不胜其烦的受众的指责,陷入危局。
复制营销模式,也要复制产品质量
此外,花小猪还犯了一个错误,也是我反感这家广告的原因:一心复刻他人营销模式,结果产品质量没有学进去,为自身的必败危机又加重了几分几率。
作为滴滴旗下新品牌,花小猪仿效滴滴主攻下沉市场,最近又开拓一二线市场,可见滴滴官方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野心,以及积极建立社交微信、QQ群拓展流量市场的方针,但这一切,需建立在良好品质和安全保证上,否则推广出去的品牌,会被营销策略中的“坑”害死。
当年滴滴打车之所以在下血本模式中发家,全靠合规运营的平台和带有门槛吸引运力的联合助推作为基础,吸引足够坚定和高粉丝粘性的受众,从而打开下沉市场,然后逐步推广向一二线市场;而现在的花小猪,面临着吸引运力门槛放低,挑战已经在所难免。
花小猪直接复制老东家和隔壁拼多多的营销策略,直接把其中问题包揽到自家品牌信誉建立中,然后又错误估计形势,将专为下沉市场打造的营销模式直接转向一二线市场,自然暴露了久已存在的弊端,尤其不合规运营的平台和缺乏约束力的管理机制
,陷身于各地交通监管部门的问责,出现足以形成爆点的危机只是时间问题。
不过,从花小猪下大力气推广自家品牌的公关宣传中也能看到(尽管会打扰受众),作为品牌方的花小猪还是在积极自救、重建声誉的,结合滴滴自身发生的顺风车事件,虽然任重而道远,但如果肯下决心开辟属于自家品牌的营销策略,倒也有复兴之机。
言尽于此。
独坐逗棚下,闲弄豆和瓜
三言两语,游戏笔墨,都归一杯茶